家裡現存的紫砂壺,有一部份是粗紙包紮一條條的,每一條大約有五支茶壺,另有一部份是紙盒包裝,全部是民國70年代留下來,未拆封沒泡養過的,(泡養過的擺置客廳櫥櫃外,另大部份在不知多少年前某次家庭革命後像如此這般打包裝箱放置倉庫),這陣子拆封一箱箱的茶壺,看得我眼花撩亂,星期六、日常為一把一把看起來非常一樣,郤有著不同年代不同土胎不同形制名稱........總之令人氣結。  

IMG_1679.JPG

根據早年玩壺前輩表示,廠內生產的紫砂壺有別於廠外壺都會用紙盒包裝.對常常接觸紫砂廠壺的人來說.這些紙盒再熟悉不過.一看就知道是不是一廠產品的紙盒.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陳冬至,筆名:覺塵、覺遲,祖籍山東曲阜, 1941年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 1962年畢業于河北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前身),同年留校任教。曾任天津藝術學院院長(天津美術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前身),現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顧問。

代表作品有《滿倉》《移山志》《信任》《鏡花緣》《山鬼》《李賀覓句圖》。多件作品參加國內外展覽,榮獲國家級獎項並被國內外有影響的藝術機構收藏。部分作品及傳略被收入《中國現代美術全集》《百年中國畫集》《傑出中國畫家作品集》《國手畫典》等多部典集。出版有《跨世紀中國畫名家作品集·陳冬至卷》《陳冬至線描作品選集》《中國畫二十家·陳冬至集》等。 

IMG_1613.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紅泥提樑壺

 直角高高的提樑與圓潤的壺體,營造了虛實方圓對比。 

IMG_1526.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生產的壺,也就是所謂的文革壺。當然也有些人並不認同,認為文革壺時間概念不清,但無論如何1966年至1976年"文革"時期製作的紫砂壺,在收藏家眼中確有一定特徵和價值。

文革壺的砂質較純與現代壺的砂質有著明顯的差異,就是最普通的文革商品壺它的砂料也是現代許多作工精緻的商品壺所不及!當時所用的泥料統一由宜興陶瓷公司開採統一供應,不論是學徒還是師傅、技師都領用一樣泥料,這些泥料泥性好,塑性大,細而膩,基本上都是本山泥,現今已無此泥料了。也有些人說文革時期的工人,工作不求數量,生產是按任務生產,也沒有超產獎勵,所以很多人做壺都是慢慢來磨時間等下班的,就算是機器造的胎身,捏造壺嘴、手柄也都很用心, 反而更注重品質,手工更好。 

高獅燈(一)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謝宗安(1908-1997),字鐘厂,別號磊翁、三石道人、三石老人,出生於安徽建德。勤臨各家碑帖,無論是甲骨文、金文、篆、隸、章草、顏柳楷書無一不通,其中又以漢隸和魏碑下最多工夫,擷取大篆<石鼓文>之線條、隸書<石門頌>之放縱及魏碑<石門銘>之錯落參差,融為一體,而成特殊之行草風格,因自署三「石」道人或磊翁。民國五十一年,與友人馬紹文、高拜石、尤光先、陳其詮等氏同組「八儔書會」,1973自公職退休後創立「橄欖齋書會」,是中華書道學會的前身,在書法藝術的推廣上不遺餘力。

先生書法筆力遒健,隸書渾樸雄健,用澀筆推進讓筆畫一波三折,線條有快慢曲折才生動有趣,晚年將漢魏體勢鎔為一爐,兼取晉碑二爨筆意,古健雄奇,獨成一格,名曰『分隸合體書』。八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以九一高齡辭世。 

IMG_1310.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胡適 (18911217日-19622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 1910(18)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4年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學於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25)夏回國擔任北大教授。

胡適一生集中西文化之大成,學貫東西,善於演講,所寫文字總數達1200萬,對中西文化和學術思想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胡適獲哥大博士學位,並另獲35個榮譽學位,胡適講古詩寫新詩,提倡白話,進而引起震撼整個中國社會的白話文運動,使中國的士大夫文化普及於大眾教育,中華文化進化有無限顯著的影響。  

IMG_0916.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所謂手抄本,可大概分為二大類:一類是根據書籍底本抄寫而成,如千字文、湯頭歌訣、佛經等就有很多手抄本。另一類則是筆記、秘笈,或是祖上單代傳留下來的各行各業技術、竅門,手抄成書,這類抄本往往保留了當時期的社會生活形態

DSCN6393.JPG

大正四年(1915年)  這類抄本沒有書名,常以第一篇名做為書名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吳鳴:江蘇宜興人,1957年生。江蘇省高級工藝美術大師、省陶藝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高級職稱評委、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教授,宜興市政協常委、紫砂文化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紫砂學科帶頭人。最早全方位進行現代紫砂創作研究,其創作融合傳統、演繹現代、吳鳴先生作品被譽為開紫砂現代陶藝先河新紫砂數十次獲得省、國家級獎勵,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二年、一九九五年連續三度入選日本美濃國際陶展,獲評委特別獎應邀參加夏威夷大學東西方陶藝聯合研討會等多種學術交流活動,成為紫砂新流派的領導人物之一。

IMG_0897.JPG 

糟糕!太暗了!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劉延濤1908—1998),民前四年出生,河南鞏縣人。其詩文、書畫,享譽在當世的藝文界中,一生為人清高尚雅,與同時期張大千,鄭曼青都有美髯,有「畫壇三髯」美稱。先生讀小學時,因老師贈送一本「芥子園畫譜」啟發了其終身對繪畫之熱忱投入。其畫藝受胡佩衡指導。後由胡佩衡引薦入故宮任編輯一職。其作畫風格,年輕時由明四家上追元四家而打下深厚的筆墨基礎;壯年時深研荊、關、董、巨四家,對中國寫意畫有了更深層的體會;1961年以後,開始將明末四僧的風格融合;1971年以後,又從南宋馬遠、夏圭的作品中得到造型及構圖上空間感的啟蒙,擅用留白,使佈局更深更遠;晚年筆墨技法爐火純青,將客觀的自然景致與主觀的心理感受交相結合,創造出意境超俗的獨特風格。1946年起任中華民國監察委員。1958年與張穀年、陳方、陶芸樓、鄭曼青、馬壽華、高逸鴻等合組七友畫會。

IMG_0821.JPG

先生具詩質、書藝、畫境之文人繪畫素養,其山水畫用筆雅致書卷氣濃意境出塵,乃典型文人畫風範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公學校成立的法源為1898年以敕令公布的「台灣公學校令」,其中規定公學校設置、維持經費、除了教職員薪水外、由地方民眾負擔.1907年改以律令發布「台灣公學校令,,承認公學校可以擁有基本財產,此律令至1920年(大正9年)廢止.本書為大正10年(1921)印行,故名之為「改訂台灣小公學校關係法規類聚」,為修正後之小公學校相關法規彙編,1922年以後公學校的基本法制改依新「台灣教育令」的規定,在基本法制規範下,臺灣總督府以府令公布「台灣公學校規則」,規定各項教則,其中規定臺灣初等教育目標在「施德教、授實學、以養成國民性格並精通國語」,此目標貫通整個日本統治時期未有大改變.

IMG_0787.JPG

書名:改訂台灣小公學校關係法規類聚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