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一我自告奮勇向溫老師要到了一盒古墨,打開盒蓋的當下我就知道事情沒有想像簡單,除了照相的問題極待克服,面對這一盒全然陌生或大或小的墨條,歐巴桑需要做點功課,所以這一個禮拜以來包包裡隨時帶著中國墨文化大觀、蓄墨小言....等相關書籍,午休時間就上網搜尋古墨相關資訊,惟網路對古墨資訊相對缺乏,因此下班回家案頭更是攤滿數十本與墨相關的書籍,像小學生一樣熬夜唸書臨時抱佛腳更可恨的事,今天正開始整理相簿、文字之際,有人又抱出二大套線裝古書問我有沒有興趣一併看看。........我想應該不用吧!

程氏墨苑.JPG 涉園墨萃.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素知孫雲生先生為大風堂傳人,但首次翻閱"湖州妙嚴寺記"末頁時,見「壬寅三月第一通時客巴西摩詰山中」仍是驚喜不已!溫老師私人收藏孫雲生先生手書"湖州妙嚴寺記"乙冊計34面,另"仇公墓碑銘"乙冊計80面,皆以"大風堂字課"用紙裝禎成冊。當然最令人開心不已的事情竟是連日來無法解決的照相問題,竟在星期日一早無心插柳情況下,發現可用電腦掃瞄解決,而且效果意外的好!當下即迫不及待連發二篇。

 

File0003.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版畫的意義-利用各種不同的""材,印製而成的複數的藝術,並非直接以手描繪而成。畫家先構思意象,再利用製版過程,不斷嘗試、修版至能印出自己喜愛的畫面為止。版畫不可無限量地印製,版畫家必須在作品上簽名,並註明限定張次,以證明為原作,並讓購買者了解一張畫印出之張次。版畫的張次,通常決定於作者的價值觀念及版面的耐印能力,試作可印整套張數(作者自己決定)的五分之一,如五十張一套,可有十張之試作,則在藝術道德上,不可超過此數目,印製完成,原版必須作廢,或在對角線以銳刀割二道對角線,也有在角落劃"x"記,以示絕版。

 

IMG_1056.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梁寒操   (1898—1975)

原名翰藻,號君默、均默,廣東省高要縣新橋道悅村人。自小聰明好學,有高要才子之稱。四歲從父認字,六歲能代人寫春聯、招牌。12歲考入肇慶府中學堂就讀4年,每試名列榜首。歷任臺灣《中華日報》社董事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中美文化經濟協會理事長等職。1972年退休。1975年應聘總統府國策顧問。任教於香港新亞書院、革命實踐研究院、東吳大學,並從事三民主義研究。1975226病逝於臺北。梁寒操工詩文、擅書,所作行草,淡雅秀逸,為當代名書法家。詩作主要有《公餘服務團歌》、《端城讚歌》、《驢德頌》、《論詩雜碎五首》等,著有《西行亂唱》、《三民主義理論之探討》、《國父學說之研究》等書。

File0001.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墨模後記:星期五下班後,溫老師特地專程就墨模上刻字一事就教廖伯伯,經廖伯伯解釋"國寶"二字是他們曾製過國寶墨專用墨模,刻有"楊一""楊二"、"楊三"即製墨師傅楊振興先生專用墨模,集太祥曾製有"振興一號"、"振興二號"及"振興三號"書畫專用香墨,"金"則為"八寶金丹"專用墨模,當晚二人聊得興起,臨走前廖伯伯從櫃子檢出一盒墨條,交給溫教授並高興的說從此這些墨條全在你家,集太祥也沒有了今晚經歷又為溫老師近三十年收藏生涯添一段溫馨佳話

IMG_1066.JPG  

IMG_1064.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延宕了很久,終於開張了,本來設想應該是很容易的事,不就每週把家裡的東西分門別類,照相展示介紹一番,現成的素材只要用點心分類有何困難,沒想到動起手來竟沒有想像簡單照相是第一個要克服的困難,介紹也有些障礙,畢竟所有東西都是溫教授多年的心血結晶老太婆過去三十年歲月為孩子為生活茶米油鹽,如果連這些不能過日子的東西都能上手,那我羊咩咩的人生也厲害過頭了吧!

無論如何己跨出第一步,本來下週想展示收藏的"古墨",再下週為"台灣墨週",但經過一個晚上的照相失敗,可能下週要先換主題了.總之,但願有機會能挖出溫教授的全部私藏,分享各位好朋友,也為自己熟年生活(不要說我老)做另一番有意思的安排!大家一起祝福我能持續往下走吧!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Sep 24 Thu 2009 01:53
  • 墨模

墨模又名墨印、墨範,是製墨的工藝模具,一般用棠梨木、石楠木製成。墨模的圖案、雕刻製作對墨的形成及其藝術性至關重要。墨模在形製上有長形、方形、圓形、圭形、璋形、舌形、碑形、蟬形...以及人物鳥獸等。

以模製墨,始創於東漢。從河南省陝縣劉家渠東漢墓出土的殘墨可以看出,漢晉時期造墨是用簡單木模做成塊狀素面墨錠。唐代製墨己開始注重墨模上花紋題字雕刻的藝術性了。1978年安徽祈門縣出土的唐代"文府"墨,墨質堅實,先用墨模塑造成素墨錠,再用刻有文字的墨印鈐在墨石上,文字和墨印四週顯出凹痕,類似漢代的"封泥"。宋時,中國雕版技術得到空前發展,從而也帶動了墨模工藝的進步。當時製墨名家潘谷、戴彥衡等人聘請畫家繪製圖案,高手刻模,所製"復古殿"墨上有"雙角龍"、"戲虎"等樣,使墨具有裝飾性。明、清二代墨模工藝得到長足發展並走向成熟,明代墨模特點:雄渾、大度、鋒稜峻整、堅勁犀利。清代墨家輩出,墨模製作千姿百態,達到高峰。清代墨模特點:纖麗、清秀、多用線刻、圓雕。

台灣的製墨技術承襲中國大陸,沿用傳統製墨方法。民國5、60年代台灣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就學人口大幅提升,且國小、國中的作文課、書法課都需要用毛筆寫,為墨帶來了空前的需求量。不過隨著課程取消或規定不需使用毛筆書寫,及取用方便的墨汁取代製作費時的墨,製墨工藝就逐漸淡出歷史。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