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宗安(1908-1997),字鐘厂,別號磊翁、三石道人、三石老人,出生於安徽建德。勤臨各家碑帖,無論是甲骨文、金文、篆、隸、章草、顏柳楷書無一不通,其中又以漢隸和魏碑下最多工夫,擷取大篆<石鼓文>之線條、隸書<石門頌>之放縱及魏碑<石門銘>之錯落參差,融為一體,而成特殊之行草風格,因自署三「石」道人或磊翁。民國五十一年,與友人馬紹文、高拜石、尤光先、陳其詮等氏同組「八儔書會」,1973自公職退休後創立「橄欖齋書會」,是中華書道學會的前身,在書法藝術的推廣上不遺餘力。

先生書法筆力遒健,隸書渾樸雄健,用澀筆推進讓筆畫一波三折,線條有快慢曲折才生動有趣,晚年將漢魏體勢鎔為一爐,兼取晉碑二爨筆意,古健雄奇,獨成一格,名曰『分隸合體書』。八十六年二月二十八日,以九一高齡辭世。 

IMG_1310.JPG

石鼓文 二鼓:汧殹

汧殹沔沔。●●皮淖淵。鰋鯉處之。君子漁之。澫又小魚。其斿(走散)(走散)。帛魚(帛樂)(帛樂)。其簠氐鮮。黃帛其鯁。又鮒又(魚帛)。其(立月)孔庶。臠之●●。 洋洋(走專)(走專)。其魚隹可。隹鱮隹鯉。可以囊之。隹楊及柳。

IMG_1316.JPG 

石鼓文( 公元前 374± 年‧東周年間‧書寫者不詳)於唐朝初年在陝西鳳翔縣出土,共十鼓,每鼓高約45~90公分,直徑約60公分,因文字刻在鼓狀圓石而得名,是現存最古的石刻文字。西周後期,周宣王命太史官收集古文制訂新字,稱為篆書。因太史官名籀,故又稱籀文。當時列國通行的是各自發展的古文,籀文只被起於西方、吸收周朝文化最力的秦國所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秦文為基,省減籀文制訂新字而有秦篆。為有所區別,周朝的篆書稱大篆(籀文),秦朝的篆書稱小篆。由於籀文已無跡可考,使得年代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約 153 年,書體近似籀文的石鼓文彌足珍貴。石鼓文上承籀文,較之縱三橫二比例、規規矩矩的秦始皇刻石(小篆),顯得自由許多。歷史上多位篆書名家如秦朝李斯、唐朝李陽冰、清朝吳昌碩,多得力於此。

IMG_1323.JPG 

先生畢生追求金石碑版的莊嚴雄渾精神,篆筆以石鼓文最為完美,典重雄渾,足以吳昌碩抗衡,而遒潤或過之。 

IMG_1327.JPG 

八儔書會中,高拜石精擅金石書法藝術,對於〈散氏盤〉、〈鐘鼎文〉等用力極深。謝宗安一生致力於漢魏石刻,對〈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體悟極深,自號三石老人,自創「漢魏合體」的新結體,風格獨具。

高拜石書作欣賞:http://grace2002.pixnet.net/blog/post/2583169

IMG_1332.JPG 

溫家原書齋名日「涵煦廬」,惟溫家老太爺過逝後家族中其他人曾以涵煦廬名號做買賣,為避免誤會二十年來溫家門額只好以溫家書房自稱.

IMG_1336.JPG 

 

謝老一生,從事書道傳播,激揚風氣,書跡遍海內外,他手創「橄欖齋」書會,培育無數書法精英,並由母會孕育「墨象」、「墨緣」、「墨皇」、「墨華」、「墨薌」、「墨林」「墨濤」、「墨音」、「墨源」等九個子會及「養正書會」、「中華婦女書會」,定期雅集互切互磋,並公開展覽作品,以擴大學習書法風氣,提昇生活品質。復就「橄欖齋」門下弟子為基幹,公開擴大邀集同好創立「中華書道學會」,定期出版書學雜誌-<中華書道>季刊,加強海外的文化藝術交流,成為今日最有成就的全國性財團法人組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