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孝德:1965年台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1973~74年旅居美國紐約,後轉入法國巴黎羅浮藝術學校研究。創作以油畫、水彩、雕刻專長。為台灣「新寫實」主義第一人,倡導新藝術運動不遺餘力。70年代初期,多以自己成長的背景-純樸窮困的客家農家生活為題材,1966年的「慟」,畫刀堆疊及強調明暗對比,表現出鄉土的純樸。赴美後的謝孝德,畫風轉變,趨向具有隱諷性與批判意識的寫實描繪,例如「禮品」一圖,曾在台灣引起不少爭論,最後逼得創作者加開記者會,說明藝術與色情的區別。謝孝德先生創作後期,逐漸潛心於研究寫意水彩,將台灣的山川湖水融入了畫裡,創造了脫俗的意境,畫面氣韻生動、詩意浪漫的色彩,變化無窮,濕筆的運用將水彩的特性,發揮的淋漓盡致。

IMG_6475.JPG

37*52cm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自從10月底看到歷史博物館「美人美景‧浮世風情-館藏浮世繪展」新聞稿,歐巴桑就舉棋不定,是否要暫且放下滿坑滿谷的紫砂茶壺,先讓這套在家裡珍藏超過30年,完整五十六幅安藤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的浮世繪版畫曝光。

浮世繪是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一種民間套色版畫,發達於十七世紀下半葉,全勝時期則還要在過一個世紀(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浮世繪可以說是一種民間藝術,它以江戶時代幕府所在地的江戶為製作中心,而江戶市民則為推廣對象,因此浮世繪徹底道盡了江戶人的喜好和江戶人的生活感情。江戶浮世繪版畫最大的特徵,就是題材不出歡樂場所的內容、美人或類似今天的娛樂海報、宣傳單。正因為其最投一般市民所好,製作販售簡直到了泛濫又廉價的地步,隨畫、隨雕、隨印、隨賣,人手一紙,膩了就丟,簡單的說:浮世繪不過是江戶時代,一種大量印製,販賣於街頭,且人人買得起的庶民版畫。

IMG_6564_nEO_IMG.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到這包紫砂土,大部份的人應該會覺得不可思議吧!我們家老爺玩壺不是只有一紙盒一紙盒一條一條,一箱一箱的買,收藏的壺保持三十年的完整包裝,對所有東西他總是懷抱著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相關收藏的典籍資料無一放過。由於對於宜興紫砂工藝廠方圓牌的系列產品,其顏色的鮮豔及多種,幾乎任何顏色都可以燒製,加之所謂的紫砂與家中文革時期和文革前清水泥燒製的紫砂壺,不論顏色或質感迥然不同。所以對於方圓牌所用胎土充滿懷疑,當時不知打破多少紫砂壺,在顯微鏡下觀察兩者差異,其差異在顯微鏡下是很明顯的。

因此四處請教窯廠,聽他們的看法。當時有機會經友人介紹認識土城山上一位窰廠主人,其表示這些五顏六色色彩鮮豔的紫砂壺,其呈色並非紫砂的本色,而是用金屬氧化物顏料調配出來的,並表示曾出貨金屬氧化物顏料至宜興。同時窯廠主人曾進口一批紫砂,蒙窯廠主人相贈一團紫砂土,這包紫砂養土至今也近20年。這些紫砂很明顯的呈咖啡色,實際上與燒製後的紫砂壺顏色完全相同,其呈色完全是金屬氧化物顏料的顏色。所以家中,不收藏方圓牌的產品,僅有的少數當標本用的幾把。

IMG_2068.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壺為純正的內紫外紅,內胎胎土的紫砂與化妝土朱泥,色差極為明顯,內胎胎土團泥顆粒極為明顯。內紫外紅亦稱大紅袍,實際上純正內紫外紅存世並不多,僅於短短的1980年至1982年生產了三年所以數量有限。朱泥十分名貴,在昔時價值為紫砂泥之50倍以上,開礦採集以斤兩計價出售。但朱泥因礦源有限,且採掘困難。1973年原礦將近枯竭,紅泥產品近乎停產。乃以新材質,川埠紅泥、滌東山紅泥取代,色澤呈色,可塑性不可擬比。1980年間,終於試製成功沾漿紅泥。一度曾用沾漿紅泥,替代生產的紅泥水準壺,以供出口,但工序複雜,成品率低,不久停產。到1982年運用科技配方,採用川埠土黃色的岩泥〈俗稱川埠紅泥〉嫩泥,加入適量鐵紅粉作為紅泥原料,從此大批量的應用,沿至今日。  

IMG_2050.JPG

 壺身刻「中國福建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廈門支公司贈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958年4月宜興紫砂工藝廠正式成立,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977-1982年生產以外銷為主,主要銷香港、日本、泰國等地, 並貼上MADE IN CHINA的橢圓綠標。 1981年 :由譚泉海等人,設計方圓牌商標,並且註冊。

這把如意壺屬中型壺,壺底之鈐印: "中國宜興紫砂廠建廠二十五週年紀念。"亦即此壺燒製於1983年,即為溫家長公子出生年,在我們家凡屬民國72年,或稱癸亥年或1983年相關之物品特別多,無論這件物品是否特別好,總之就是有特別意義。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方圓牌在壺友眼中也歸屬早期壺了。 

IMG_2026.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永川教授1944年出生於臺灣嘉義縣六腳鄉,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第十任館長,幼嗜繪事,進入東石高中後,受畫家吳梅嶺啟蒙,顯現其藝術天分。一九六二年進入國立師範大學藝術系,受教於黃君璧、林玉山、吳詠香等,獲益良多。畢業展以〈橫貫公路〉聯屏獲國畫第一名,繪畫基礎雄厚,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無不兼擅。一九六八年考入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專攻中國美術史,經莊嚴、丁念先等人指導,在書畫上獲得更為廣大的藝術涵養,並熱衷佛教藝術的鑽研,碩士論文以《六朝時代新興美術之研究》發表之。一九七年進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從事文物、藝術之研究,曾任研究員兼副館長;其間並曾負笈大英博物館,從事博物館學及書畫美術之研究, 長年在博物館公職期間,除於古文物鑑定、博物館學理論及實務卓有心得外,復擅長中西美術史、中國插花等藝術理論暨國畫創作。並兼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教授美術史及繪畫思想課程,著有美術專書十餘種,論文百萬言,兼擅繪畫創作,作品於國內外展出數十次。

IMG_1982.JPG

  詩堂:15cm*58.8cm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壺壺身觹刻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教條政治口號,並刻有紀元一九七三年,另依據此壺入藏時間,本壺生產於1973年應無疑慮。此壺內裏皆是捏製壺身時留下的指紋痕跡,未經明針修飾平整。壺口內緣成倒鉤狀,並且觸之刺手。壺蓋氣孔成直孔細孔,而非文革後廠罐呈現的圓錐孔。糊底底部滿佈指紋痕跡, 而非文革後廠罐已明針修飾所呈現的放射線狀。就作工而言,確屬文革時早期工法。又就胎土而言,壺外表雖經明針仔細修飾平整,但仍可明顯見到團泥顆粒,尤其壺蓋內緣團泥顆粒明顯,確屬老胎土勿庸置疑。文字為單刀法刻就,遒勁有利,應出於精工老手,可惜未署刻手字號,刻手為何人不得而知。

IMG_1959.JPG

 具有文革意味又具文人氣息,盡展紫砂風華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巨輪珠在宜興窯紫砂壺的生產中,算是一奇特品種,這類專為日本茶人侍茶而製,且形制不一的小圓壺,又被稱為「東洋裝」, 但這種短直流、樸拙而雅緻的日式巨輪珠壺,其範本卻是來自唐朝茶器, 在日本茶人眼裡,它卻是不折不扣屬於中國的.....
   

IMG_1812.JPG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灣玩壺藏家,最早接觸的大陸壺,應該是欽洲水磨壺,不過在1980年代宜興紫砂壺大量進入台灣後,台灣的玩壺收藏家,即發現宜興紫砂因其泥料特性與眾不同,不僅是在茶葉沖泡上優點甚多,特別是其泥料是世界唯一可採泥片捏塑、鑲接的陶土,比起灌漿或拉胚的其他陶土,在器形巧妙、藝術創造上有更多的空間。

台灣的早期壺市場之熱絡,除了向宜興購入新壺,某些壺商開始向日本、東南亞搜購宜興同時期出口 的紫砂壺。數量之大,經歷二十年後,大陸經濟起飛,不少紫砂愛好者大多未曾見過此時期之壺品。當年早期壺各種檔次的壺幾乎都在台灣收藏家手中。

宜興紫砂廠橢圓形綠標MADE IN CHINA使用年代一直有幾種說法,其中普遍被接受的年代大約1977-1982,在台灣算是普遍被公認的早期壺年代。這段時間的東西,還未受到諸多非紫砂本身因素造成壺品與質的下降,泥料上只有練土的高低,但都具有同一年代泥料的共同特色。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程芥子(1910~1987)-名柳燊,以字行,西元1910年生於浙江省餘姚,西元1987年逝世。早年曾經師事馮超然,跟隨著馮超然學習水墨的技法,在他的水墨作品中,尤其以人物畫的表現最為傑出,他所繪的人物畫,不論是表情容貌,抑或是衣摺紋理,雖是以簡化的手法表現,但仍不難察覺他極敏銳的筆法,加以背景的安排鋪陳,往往能將人物畫的精髓發揮的淋漓盡致。其妻顧瑞華,工書法精國劇。著有人物畫法淺釋、程芥子畫集。

DSCN6420.JPG

176cm*86cm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