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玩壺藏家,最早接觸的大陸壺,應該是欽洲水磨壺,不過在1980年代宜興紫砂壺大量進入台灣後,台灣的玩壺收藏家,即發現宜興紫砂因其泥料特性與眾不同,不僅是在茶葉沖泡上優點甚多,特別是其泥料是世界唯一可採泥片捏塑、鑲接的陶土,比起灌漿或拉胚的其他陶土,在器形巧妙、藝術創造上有更多的空間。

台灣的早期壺市場之熱絡,除了向宜興購入新壺,某些壺商開始向日本、東南亞搜購宜興同時期出口 的紫砂壺。數量之大,經歷二十年後,大陸經濟起飛,不少紫砂愛好者大多未曾見過此時期之壺品。當年早期壺各種檔次的壺幾乎都在台灣收藏家手中。

宜興紫砂廠橢圓形綠標MADE IN CHINA使用年代一直有幾種說法,其中普遍被接受的年代大約1977-1982,在台灣算是普遍被公認的早期壺年代。這段時間的東西,還未受到諸多非紫砂本身因素造成壺品與質的下降,泥料上只有練土的高低,但都具有同一年代泥料的共同特色。

IMG_1784.JPG

大家常有個疑問有時候說8杯水平.6杯水平的,.怎麼倒出來的茶那麼少根本裝不了8個杯子,其實所謂的杯數就是用這種標準小杯來計算的.一直沿用到現在. 

IMG_1788.JPG 

當初成組的小茶杯 也就是所謂的標準容量杯

 IMG_1792.JPG 

 一批商品壺.尤其是數量大的水平壺.往往是由好幾個徒工一起生產的.由於廠裡有產值制.規定每個人每天要生產多少把壺.常常看到的水平壺蓋內數字章.就是代表每個人的編號.當然也有姓氏章.名章.有利於計算每個人生產的數量與品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蓋內章.

IMG_1796.JPG 

荊溪惠孟臣製

IMG_1804.JPG 

這組茶壺當初買進時原本有二套,最後只留下一組 

IMG_1808.JPG 

 

IMG_1809.JPG 

紫砂標準壺是紫砂茶壺小品的統稱,標準壺為紫砂壺藝中的一個系列,具有其獨特的一面。「珠圓玉潤,方中見圓,小中見大」便是紫砂標準壺之精神所在。

附:

標籤相關歷史

  • 1952年2月 :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成立湯渡生產 合作社。顧景舟收徐漢棠、李昌鴻、沈遽華、束鳳英、高海庚為徒。 因為戰亂的緣故,百廢待舉。此時紫砂器慢慢逐漸開始恢復生產,並設立紫砂工藝班。由一家小戶作坊,轉成集體化的合作生產方式, 此為宜興紫砂廠之前身。
  • 1958年4月 :宜興紫砂工藝廠正式成立。
  •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
  • 1977-1982年 :以外銷為主,主要銷香港、日本、泰國等地, 並貼上MADE IN CHINA的橢圓綠標。
  • 1981年 :由譚泉海等人,設計方圓牌商標,並且註冊。
  • 1982年 :當時兩岸緊張,政府嚴加管制,茶壺通通歸納為匪貨。所以當時銷往香港之商品,為了要方便帶入台灣,盡量將其標籤 撕去。香港商家並向紫砂廠定製底款不要蓋中國宜 興,或是荊溪惠孟臣款。改以不落款,或是刻上癸亥年製、甲子年字代替。 那時候為規避查緝,不稱為大陸壺,通稱為「港罐」(香港的茶壺)。
  • 1982-1987:這段時間空檔,台灣市面曾出現之前貼有綠標籤的,也有沒貼標籤的。未貼的有些是在香港撕去,有的是出廠時便未貼。
  • 1983年 :宜興紫砂廠生產之方圓牌高級茶具獲得國家金質獎。
  • 1987-1993年 :正式使用方圓牌紙質標籤。
  • 1993-1997年 :正式使用圓形雷射標籤。
  • 1997年 :宜興紫砂廠改制民營,如今仍有生產,依舊使用方圓牌商標。所生產之壺,已經跟國營時代有所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