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模又名墨印、墨範,是製墨的工藝模具,一般用棠梨木、石楠木製成。墨模的圖案、雕刻製作對墨的形成及其藝術性至關重要。墨模在形製上有長形、方形、圓形、圭形、璋形、舌形、碑形、蟬形...以及人物鳥獸等。

以模製墨,始創於東漢。從河南省陝縣劉家渠東漢墓出土的殘墨可以看出,漢晉時期造墨是用簡單木模做成塊狀素面墨錠。唐代製墨己開始注重墨模上花紋題字雕刻的藝術性了。1978年安徽祈門縣出土的唐代"文府"墨,墨質堅實,先用墨模塑造成素墨錠,再用刻有文字的墨印鈐在墨石上,文字和墨印四週顯出凹痕,類似漢代的"封泥"。宋時,中國雕版技術得到空前發展,從而也帶動了墨模工藝的進步。當時製墨名家潘谷、戴彥衡等人聘請畫家繪製圖案,高手刻模,所製"復古殿"墨上有"雙角龍"、"戲虎"等樣,使墨具有裝飾性。明、清二代墨模工藝得到長足發展並走向成熟,明代墨模特點:雄渾、大度、鋒稜峻整、堅勁犀利。清代墨家輩出,墨模製作千姿百態,達到高峰。清代墨模特點:纖麗、清秀、多用線刻、圓雕。

台灣的製墨技術承襲中國大陸,沿用傳統製墨方法。民國5、60年代台灣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就學人口大幅提升,且國小、國中的作文課、書法課都需要用毛筆寫,為墨帶來了空前的需求量。不過隨著課程取消或規定不需使用毛筆書寫,及取用方便的墨汁取代製作費時的墨,製墨工藝就逐漸淡出歷史。

很多年以前就一直想把家裡的東西整理整理分門別類,但宥於時間總是拖拖拉拉,就這樣許多年過去了。本來並不是想從”墨”著手的,但今年暑假一個意外的因緣,那就由墨開始吧!大概七月底八月初有一天溫老師趕回家按電鈴,要兒子下樓陪他到對街巷子把一簍”墨模”搬回家,這是集太祥文具筆墨莊的老闆廖伯伯送他的。

 

DSCN4344.JPG

集太祥文具筆墨莊於約二十年前隨著台灣製墨市場萎縮、製墨師傅年事己高告老退休後而不再製墨,搬回這簍墨模心情上猶如見證了台灣製墨業的滄桑史。過了幾天多年好友書法家文具筆墨公司責人張先生來訪,看了這批墨模笑稱他家僅剩的二、三塊墨模都己破裂不全,現在除了碩果僅存的製墨師傅三重陳嘉德先生外,可能也很難得再看到這麼完整的墨模聽聞這些親身經歷台灣製墨業由60年代高峰而至今日近乎全面停產的前輩業者之言,面對這樣一塊塊班駁的木模愈發覺得珍惜,屬於台灣製墨史上可貴的文物

  

DSCN4346.JPG

 

DSCN4364.JPG 

 

DSCN4386.JPG 

台灣省教育會介紹:

民國三十五年三月,游彌堅、徐慶鐘及周延壽等諸位先生,因鑑於教育會組織的重要,尤其當時本省剛光復不久,一切教育措施均需從頭做起,自應團結全省教育界人士協助進行,經聯名發起籌組台灣省教育會,獲得政府及全省教育界之熱烈支持,是年六月十六日於台北市中山堂舉行成立大會,出席全省教職員一千一百四十餘人,大會通過會章,選舉理監事,決議接收日據時代前台灣教育會及台灣教育職員互助會的一切財產文卷,在我國法令許可下,繼續辦理其業務。目前會址在:台北市青島東路五十一號

中國書法學會介紹:

中國書法學會係1962年9月28日在于右任先生領導下,由丁念先等42人共同發起,正式成立,以提倡中國書法、發揚民族文化為宗旨;1993年3月向內政部辦理社團登記(原證遺失補發),1996年10月向台灣士林地方法院辦妥法人登記。目前會址在:台北市大同區歸綏街209號7樓之6。

DSCN4389.JPG DSCN4369.JPG

DSCN4367.JPG 

DSCN4380.JPG 

 DSCN4321.JPG

DSCN4348.JPG DSCN4352.JPG

大部份的木模上刻有"國寶"二字,也有部份刻"楊"或"金"字,不知這是什麼意思?希望下次有機會能夠請教行家

DSCN4358.JPG 

其實還有一些刻工精美的山水模具可惜照相技術無法克服,只好暫時作罷待將來有機會再貼出來分享!

 

DSCN4360.JPG 

簍子底下一些碎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ace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